佛法要義

 

佛法要義。在無執著心。若預先存一死執著得種種境界利益之心。便含魔胎。若心中空空洞洞。除一句佛外。別無一念可得。則庶幾有得矣。

 

閉關

 

閉關專修淨業。當以念佛為正行。早晚仍照常念楞嚴、大悲、十小咒。如楞嚴咒不熟。不妨日日看本子念。及至熟極、再背念。晚課彌陀經、大懺悔、蒙山、亦須日日常念。此外念佛。宜從朝至暮。行、住、坐、臥、常念。又立一規矩。朝念一次。未念前。拜若干拜。(先拜本師釋迦牟佛三拜。次拜阿彌陀佛若干拜。再拜觀音、勢至、清靜大海眾、各三拜。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諸佛、一切尊法、一切賢聖僧、三拜。)念佛或一千聲。或多或少。念畢。再拜若干拜。午前一次。午後一次。再歇一刻做晚課。初夜念蒙山。後念佛若干聲。拜若干拜。發願回向。三皈依。後心中默念佛號養息。臥時只許心中默念。不可出聲。出聲則傷氣。久則成病。雖是睡覺。心仍常存恭敬。只求心不外馳。念念與佛號相應。若或心起雜念。即時攝心虔念。雜念即滅。切不可瞎打妄想。想得神通、得緣法、得名譽、想興寺廟。若有此種念頭。久久必至著魔。若不與汝說破。恐汝以此為好念頭。妄想日日增長。必定著魔無疑。縱令心淨妄伏。亦不可心生歡喜。對人自誇。有一分就說有十分。此亦著魔之根。凡有來者。皆勸彼念佛求生西方。又須遇父言慈。(謂教子依孝、弟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、之道以行。是名為慈。若溺愛不教。乃教令學壞。則名為害。不名為慈。此事世人百有九十九不識。故成此互相殘殺之世道。若人人都教子以道。則世道太平。無有壞人。壞人皆彼父母養成的。惜無人提倡。知者絕少。可不哀哉。)遇子言孝。遇兄言友。遇弟言恭。夫和、婦順。主仁、僕忠。各人盡各人職分。是為善人。又與女人說。(亦可與男人說。)女子從小就要教彼性情柔和。縱遇不如意事。亦不生氣。習以成性。不但于自己有無窮之好處。且家庭得和睦之祥。而兒女必不夭死。性情賢善。國家得賢才之慶。氣性大的女人。生子必多死、或多病。以一生氣。乳即變成毒汁。氣大極、喂兒立刻即死。稍小點、半天一天方死。小氣雖不死、亦必定生病。此一定不易之事理。吾國醫家。絕未言及者。凡學醫者,皆應為說之。一年當救無數小孩于必死必病之頃。即轉而為安然無恙以成人也。放生功德大。此比放生功德更大。以此功德、回向往生。必能滿願。有肯常與一切人說者。亦培莫大之功德。以汝知醫。此為根本上救人。而無形亦可見之善法。吾鄉人士。絕未聞見此語。汝能與相識者說。必可一傳十、十傳百、以至千萬而無盡也。入關儀式。亦無定章。總以至誠恭敬為主。要在先日。禮佛陳己志願。當日大殿禮佛。至關房、令護關人鎖門。門上只貼「不慧發心閉關。專修淨業。普為自他。懺除宿咎。增長善根。」作兩行寫於一紙上。貼於門正中上節。不必學不懂事的人。用三叉封皮、寫封條。俗鄙之極。日期自擇。亦不可請人封關。此種都是擺空架子。

 

盲聾喑啞

 

凡有心者、皆堪作佛、何得謂盲聾喑啞不得往生。佛說八難中有盲聾喑啞、謂其難以入道而已。果能專精念佛、雖聾子不能聽經、及善知識開示、瞎子不能看經、究有何礙。喑者無聲、啞者不會說話、但能心中默念,亦可現生親得念佛三昧、臨終直登九品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。此等人不認真念佛、則不得往生、非此等人雖念佛、亦不得往生也。至於殘廢缺手缺腳者、與此盲聾喑啞者同。此之說話、蓋是誤會往生論偈之致也。偈云、大乘善根界、等無譏嫌名、女人及根缺、二乘種不生。乃是說、西方極樂世界、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、絕無有可以譏毀、可以厭嫌之名字耳。下即列出譏嫌之名數種、即女人、六根不具足之人、及聲聞緣覺之二乘人。故曰女人及根缺、二乘種不生。乃謂西方無有女人、與六根不具足人、及小乘人。(西方雖有小乘人名字、然皆屬發大乘心者、絕無不發大心之聲聞緣覺人耳。)、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說。無智慧人、認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、其錯大矣。

 

求子之道

 

求子之道。人多背馳。汝欲得身體龐厚。性情賢善。福、慧、壽、三。通皆具足之子。須依我說。方可遂心。世人無子。多娶妾媵。常服壯陽之藥。常行房事。此乃速死之道。非求子之方也。幸而得子。亦如此秕稻種之。或不出、或出、亦難成熟。第一要斷房事。或半年,至少或百日。愈久愈好。當與婦說明。彼此均存此念。另屋居住。若無多屋。決須另床。平時絕不以妻作妻想。當作姊妹想。不敢起一念之邪念。待身養足後。待婦月經淨後,須天氣清明。日期吉祥。夜一行之。必得受孕。從此永斷房事。直到生子過百日後,或可再行。婦受孕後,行一次房。胞厚一次。胎毒重一次。且或因子宮常開。致易墮胎。此種忌諱。人多不知。縱有知者。亦不肯依。故致或不生。或不成。或孱弱短命。不知自己不善用心。反說命不好。反將行房當常事。日日行之。不死就算大幸。又要心存慈善。利人利物。利人利物。不一定要錢。存好心。說好話。行好事。凡無利益之心、之話、之事。均不存、不說、不行。滿腔都是太和元氣。生機勃勃。又須至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。(就依此念)愈多愈好。早晚禮拜念若干。此外行、住、坐、臥、都好念。睡雖好念。也要心存恭敬。宜穿衫褲、不可赤體。宜默念、不宜出聲。默念若字多難念。可去南無二字。但念觀世音菩薩五字。白衣咒、念也好、不念也無礙。汝如是存心、行事、念。亦令汝婦也如是存心、行事、念。及至臨產、還念。臨產不可默念。要出聲念。旁邊照應的人。須大聲幫他念。管保了無苦痛難產之事。臨產默念不得。以用力送子出。默念或受氣病。女人一受孕、不可生氣。生大氣則墮胎。兼以乖戾之氣、過之於子。子之性情,當成凶惡。又餧兒奶時。必須心氣和平。若生大氣、奶則成毒。重則即死。輕則半日一日死。決無不死者。小氣毒小。雖不死、也須生病。以故愛生氣之女人的兒女。死的多、病的多。自己餧、雇奶母餧、都是一樣。生了大氣。萬不可餧兒奶。須當下就要放下。令心平氣和。過半天再餧。餧時先把奶擠半茶碗,倒了。奶頭揩過、再餧、就無禍殃。若心中還是氣烘烘的。就是一天、也餧不得。餧則不死,也須大病。此事古今醫事、均未發明。近以閱歷,方知其禍。女子從小,就要學柔和謙遜。後來生子。必易、必善、必不死、必不病。凡兒女小時死病。多一半都是其母生氣之故。少一半是自己命該早死。天下古今。由毒乳所殺兒女。不知有幾恆河沙數。可不哀哉。

 

替死鬼

 

溺人之處。常有人溺。即所謂求替死鬼者。當於其處。立一木標。上用極厚白洋鐵板。刻南無阿彌陀佛六字。字要大。要看得遠,要能經久。可息此禍。以刻此字之人之悲心。感佛之慈光加被。以後決保無有此禍。即此可見佛慈悲力。不可思議。

 

受戒與打七

 

受戒一事,當以至誠懺悔為主,然其要在於心動念處省察,能如是省察,自可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儻不在此處省察,則雖受戒而仍是常犯戒者。當今修持,唯淨業最為第一,切勿聞禪之奧妙,教之淵深,密之奇特,而為之轉移,令如來普度眾生之道,因此見異思遷而失之,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,作生死輪迴中人,可悲可痛。必專修淨行,即生了辦,庶可不虛此生遇矣。八關齋,以過中不食為體,今人體弱多病,而且打七念佛,乃精進行道,非息心坐禪者可比,似不必執著,否則或恐受病。又南方打七喫點心度數過多,不但不能心歸一致,且令食不易消,當以多食為戒,兩粥兩飯斯可矣。所言先日持八關齋,亦非確論,先日持豈七日中不宜持乎?須知念佛一法,事理甚深,吾人量力而為,不須強人以難,致人無奮發之思,則為得之。天下事理有定,而法隨機,目可更而綱不改,乃可望其有成焉。墨守成規,妄立新章,皆難收效,祈善裁度之,庶可親獲三昧矣。

 

受戒

 

佛法,法門無量,無一不以戒為基址,淨土為歸宿者。既欲皈依三寶,當須認真持佛淨戒。在家人以五戒為根本。五戒前之殺、盜、淫、妄四條,乃性戒。無論受戒不受戒,皆不可犯。但未受戒者犯之,則按事論罪過。受戒者犯之,則於事上論罪之外,又有犯戒一層罪過。酒戒,乃名遮戒。以佛遮止不許人喝,未受戒者喝,無罪過。若喝而妄為,則在所為之事上論罪。故雖未受戒,亦不宜喝。若受戒者喝,則止得犯戒之罪耳。然既發心皈依三寶,固當五戒全持。佛大慈悲,雖又一、二、三、四,隨人意受之例,然此係有勢不能持之事,不可以此自寬。言事不能持者,如屠兒不能持殺戒,酒保不能持酒戒等。歸依佛法,修持淨業之人,必須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信願念佛,求生西方。此以自行,復以化他。俾內而父母兄弟夫妻兒女姐妹妯娌男女僕使,外而鄉黨鄰里親戚朋友,以及一切相識有緣之人,皆以此為勸。凡欲勸人,必須自己實行其事,則人自依從。世出世間事,無不以身為本者。所謂以言教者訟,以身教者從。又須知念佛一法,乃佛一代所說一切諸法中之特別法門。其道理超出一切禪教律密之上。一切法門,欲了生死,必須斷盡煩惑,方有了生死分。若煩惱惑業未斷,任憑你見地高,工夫深,智慧大,皆不濟事。此各法門,皆仗自力,故難。淨土法門,全仗佛力,故易。若有真信切願,至誠念佛者,臨終蒙佛接引,往生西方。既生西方,則煩惱不期斷而自斷。以西方所有境界,皆令人增長功德智慧,了無令人起貪瞋癡者。故龍樹菩薩稱為易行道,馬鳴菩薩稱為最勝方便。然此不但普度凡夫,實則普度一切凡聖。

 

十念法

 

晨朝十念,忙人決定須用。即閒人能作正課,於正課前,用晨朝十念亦可。非能作正課便不可用也。古人多有畢生用晨朝十念法,然后再作正課。

 

著魔發狂

 

吾人從無量劫來,所結怨業,無量無邊,彼等欲從抱怨,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,不能直報。因彼想好境界,彼怨業遂現其境界。令彼起歡喜心,謂我修行功夫到家,或謂我已成聖道。由此妄念堅固,遂失正念。魔鬼遂入其竅,則發顛發狂,佛也不能救矣。世多有用功修行,發顛發狂者,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攝心正念上用功。每每皆是尚未用功,便想成聖,由終日唯以妄想聖境為事。如飲毒藥,昏亂無知,謂天轉地覆,神奇鬼怪。實則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。

 

境界

 

凡念佛人,但宜至誠懇切,一心正念。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。以心若歸一,見佛見境界,皆不至妄生歡喜,遂致得少為足,便成退墮,不見佛不見境界,亦了無所欠。心未歸一,急欲見佛見境界。勿道所見是魔境,即真係佛境,以心妄生歡喜,即受損不受益矣(謂生歡喜退墮)。當以至誠念佛為事,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。倘正念佛時,或有忽現佛像,及菩薩諸天等像。但心存正念,勿生取著。知所見之像,乃唯心所現。雖歷歷明明顯現,實非塊然一物,以心淨故,現此景象。如水清淨,月影便現,毫無奇特。了不生誇張歡喜之心,更加專一其心,認真念佛。能如此者,勿道佛境界,有利益。即魔現。亦有利益。何以故?以不取著,心能歸一。佛現,則心更清淨。魔現,則心以清淨不取著,魔無所擾,心益清淨,道業自進。

 

評玉峰法師—念佛四大要訣

 

玉峰法師、行持雖好、見理多偏。其所著述、依之而修、亦可往生。但其偏執之語、未免有大妨礙。即如念佛四大要訣、其意亦非不善。而措詞立論、直與從上古德相反。不除妄想、不求一心、全體背謬。經教人一心、彼教人不求。夫不除妄想、能一心乎。取法乎上、謹得其中、豈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。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、是令人取法乎下矣。大勢至云、都攝六根、淨念相繼。彼極力教人散心念、不讚揚攝心念。念佛雖一切無礙、然欲親證三昧、能靜固好、不能靜、亦無妨即動而靜。彼直以靜為邪、謂大違執持名號、憶佛念佛之旨、其過何可勝言。且念佛一法、圓賅一代一切法門。而靜之一字、尚隔其外、豈可謂淨宗真善知識。

 

弄巧成拙

 

淨土法門、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。一種好高務勝者、每每妄以求開悟為事。其意在唯心淨土、自性彌陀、不以西方極樂世界為然。此種意旨、似乎深奧、實則多半皆成說食數寶之下劣派、切弗效此惡派。以都攝六根、淨念相繼而念、自可決定往生西方。彼唯重理性、不務事務者、乃弄巧城拙、求升反墜之流也。若染此習、則了生脫死、須待驢年。

 

境界

 

禮拜種種震動、也黑暗中精光流露、皆提神過度所致。以後禮誦、但至誠懇切即已、不必過為提神。宜心常向下想、或想在蓮華座上坐。而只想所坐蓮華、絕不計及自己之身在蓮華上。久之、此種虛浮習氣、消滅無有。以此種現相、多半屬躁妄所致。尚未用功、即欲成就。不知好歹者、認做工夫、則著魔發狂矣。然好境界亦不生喜、惡境界亦不生怖。怖則邪必乘之、喜則必先失正。

 

臨終人—如何令其神識清明

 

凡臨終人、神識昏亂、若服大悲水、或香灰水、大悲米水、均可神識清明。若又有人助念、決定念佛而逝。

 

煉丹運氣

 

世間外道、名目雖有百千萬種。究彼所注意之真道、通是煉丹運氣之道。煉丹運氣、亦有好處、亦有壞處。運得好、則身輕體健、延年益壽。至言成仙、則或有之。言了生死成佛、則是胡說。運得不好、生瘡生癤、瞎眼聾耳、亦常有之。又煉丹運氣之道、不過提腎水、降心火。彼特神乎其詞、謂為坎離交姤、嬰兒少女交姤。由有此種名詞、正人則亦借此以表示其法、妄人難免節外生枝。而傳道之時、關于密室、外設巡邏。一師一徒、密相告語。若是心存邪念、為女人傳道、遂指坎離嬰少交姤、為實行交姤。其初未必便是淫女、由彼種種做作、以導其慾。又加誤認與師行淫、乃屬傳道。可憐幾多無知女人、受此汙辱、而猶以為是道、直是罪大惡極耳。

 

扶乩

 

扶乩一事、皆靈鬼依託扶者之智識而為、亦或多由扶者自行造作而庇者、且非全無真仙、殆千百次偶一臨壇耳。至言佛菩薩、則全是假冒。但扶乩者、多是勸人為善。縱不真實、因其已挂善之名、較之公然為惡者、當勝一籌。又可證明有鬼神禍福等事、令人有所畏懼。所以吾人亦不便故意攻擊。奈因其所說、不拘與佛法不合、(稍知佛法之人扶之、即能常說淺近相似之佛法。不知佛法之人扶之、則全是胡說巴道。)終多是以魚目為明珠、壞亂佛法、其害甚大。(真知佛法之人、決不附和扶乩。佛制三皈、即已分明詳切告誡、何況深義。)故凡真佛弟子、切不可隨便贊同。

 

蒙山

 

蒙山照文念、并無甚秘密。至于結印、叢林中亦是敷衍、實未按實義結也、故不必結印。

 

 

蛋不可食。邪見人云、無雄之蛋可食、此切勿聽信。又蛋有毒、以雞常食毒蟲故。

 

境界

 

諸位欲得實益、當按佛菩薩祖師所說而修、決得真實利益、古德教人、只為人說用功法、誰將自己所見境界、搬出來示人、遠公大師、為蓮宗初祖、至臨終時見佛、方與門人言、我已三睹聖相、今復再見、吾其往生矣。若論遠公身份、豈惟三睹聖相、別無一點好境界乎?然若到心空境寂時、又何境界之有?所云心佛相應、心佛雙亡、四相不存、三心叵得、無念而常念、即念而了無能念之心、與所念之佛、此處有何境界、倘念至此、不妨西方淨境、徹底全彰、然由念寂情亡、故於此更能得益、決不至生大歡喜、誤認消息、以致著魔發狂、倘未到一心時、心中念念想境界、此境界現、決定受禍、楞嚴云:不作聖心、名善境界、若作聖解、即受群邪、此尚非躁妄心所感之魔境、而一生歡喜、謂為證聖、便成魔子、況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為聖乎?

 

搭衣

 

所搭之衣、按律、是五條直條、名縵衣、無一長一短之橫紋。今人多不依法、或搭一長一短之五衣、或搭二長一短之七衣、皆為違律。在家人、即依法縵衣、亦只禮拜持誦、敬禮三寶時可搭、不宜常搭。出家人、從前五衣、係窄短的、如一條大手巾、常不離身、故名作務衣。今之五衣、與七衣同長大、做事則不能搭。此古今之殊制也。

 

念佛

 

念佛宜念六字、或先念六字、至將畢則念四字。始終念四字、頗不宜。以南無二字、即皈依、恭敬,頂禮,度我等義。人每圖快圖多、故多有念四字者。常聞有人主張專修之益、只令人念四字、發願,禮佛、皆云不必、則完全一門外漢、只知自己做功夫、不知求佛慈悲力。

 

保養

 

先後天衰弱,當以善於保養為事,若欲靠食物滋養,食素人宜多吃麥食,麥之力大於米力,不止數倍。光吃了麵食,則精神健壯,氣力充足,音聲高大,米則止包飽腹,無此效力,麥比蔘力尚高數倍,有錢人服蔘,乃是有錢無處用,故作此消耗耳,非真能補人也。又大磨麻油亦能補人,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,力道退半,人但知香,實則是焦味耳。蓮子桂圓紅棗芡實薏米,皆可滋補,豈必須血肉方能滋補乎?總之皆不如麥之力大,如不能吃,則兼帶著吃,久則自知亦自好吃矣。保養之法,第一是寡欲,若不知好歹,任意嫖蕩,則死期將至,仙丹亦不靈矣。即不嫖蕩,自己室人,亦須相與說其保身之由,暫斷房事一二年,否則或半年一相親,或一季一相親、倘日日行房事,則精體枯歇,不死何能。節欲之人,所生子女,體狀少病,易於成人。多欲之人,或不能生,以精薄故,不能受孕,縱或生子,或即夭亡,即不夭亡,亦殘弱無所成就。

 

佛像

 

佛像如其不適宜。改造亦無妨。佛菩薩藏中、所安置之各物。亦屬俗情。并無深意。大乘經咒安于藏中、則有益。餘均俗派。即彼密宗所說。亦仍是俗情。所最貽害後人者。裝藏用金銀寶物。以致後來無知之人。便毀像以取寶。寶豈有許多。名目而已。而害人之禍。便基於裝藏之時。此亦可以為戒者。

 

宗門以開悟為事、淨宗以往生為事

 

宗門以開悟為事、淨宗以往生為事、開悟而不往生者、百有九十、往生而不開悟者、萬無有一、此義認不准、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為事、則其誤大矣。今修念佛法門、當依大勢至菩薩所示、如子憶母之誠心、修都攝六根、淨念相繼之實行。果能死盡偷心、則一心不亂、念佛三昧、或可即得。然念佛三昧、乃三昧中王、且勿視為易易、縱不即得、當亦相去不遠矣。都攝六根、為念佛最妙之一法、念時無論聲默、常須攝耳諦聽、此乃合返念念自性、與返聞聞自性之二義而兼修者。返聞單屬自力、返念兼有佛力、則為益大矣。心念屬意,口念屬舌、耳聽屬耳、眼皮下垂、即見鼻端、則眼鼻二根亦攝、五根既同歸一句佛號、身根焉有不恭嚴肅之理乎。故知都攝六根、下手在聽、能都攝六根、則心識凝靜而不浮散、便名淨念、以六根既攝、雜妄等念、潛消故也。淨念如能常常相繼、無或間斷、則念佛三昧、可即得矣。

 

評無量壽經

 

一、無量壽經。有五譯。初譯於後漢、月支、支婁迦讖。三卷、文繁。名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。次譯於吳、月支、支謙。有二卷。名佛說阿彌陀經。以日誦之經,亦名佛說阿彌陀經。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別之。又有趙宋王龍舒居士。會前二譯。及第三譯。並第五趙宋譯。四部、取要錄之。名大阿彌陀經。當時大興。後因蓮池大師。持其有不依經文之失。從此便無人受持者。大藏內有此經。各流通處均不流通。有謂另有一種者。即此經也。第三譯。即佛說無量壽經。二卷。現皆受持此經。即曹魏、康、各國僧鎧譯。第四。即大寶積經、第十七無量壽如來會。此經王龍舒未見過。乃唐菩提流志譯。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。非唐人。世多將留支訛引之。第五譯。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。趙宋法賢譯。原本二卷。以宋人以所譯經多為榮。故分兩卷。于絕不宜分處而分。今刻書本作一卷。就中。無量壽如來會文理俱好。而末後勸世之文未錄。故皆以康僧鎧之無量壽經為準則焉。

 

二、無量壽經中有三輩。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。下三品。皆造惡業之人。臨終遇善知識。開示念佛。而得往生者。王龍舒死執三輩即是九品。此是錯誤根本。故以下輩作下三品。其錯大矣。故上輩不說發菩提心。中輩則有發菩提心。下輩則云不發菩提心。無量壽經三輩。通有發菩提心。在王居士意謂。下輩罪業深重。何能發菩提心。不思下輩絕無一語云造業事。乃係善人。只可為九品中之中品。硬要將下輩作下品。違經失理。竟成任意改經。其過大矣。在彼意謂。佛定將一切眾攝盡。而不知只攝善類。不及惡類。彼既以善人為惡人。故云不發菩提心。死執下輩即是下品。故將善人認做惡人。不知九品之下三品。臨終苦極。一聞佛名。其歸命投誠。冀佛垂慈救援之心。其勇奮感激。比臨刑望赦之心。深千萬倍。雖未言及發菩提心。而其心念之切與誠。實具足菩提心矣。惜王氏不按本經文義。而據觀經。硬誣蔑善人為惡人。竟以惡人為判斷。王氏尚有此失。後人可妄充通家乎。既有無量壽經。何無事生事。王氏之誤。蓮池大師指出。尚未說其何以如此。今為說其所以。由于死執三輩即九品也。

 

靜坐

 

凡靜坐時,但心中默念佛號、此外不加一點別的功夫、及別的念頭。久而久之、全心是佛、全佛是心、心佛不二、心佛一如。且問什麼禪定、有如此之深妙乎。什麼工夫、有如此之高尚乎。

 

山門

 

山門按義當作三門,乃三解脫門也,一門而具三義。一空解脫門,二無相解脫門,三無願解脫門。由三解脫門,直入涅槃寶殿故。由空故無相,由無相故無願也。了知一切諸法,當體即空,則空有均不可名,故無相,無相則無執空執有之心願也。

 

念佛念字。不可加口—唸

 

念佛念字。萬萬不可加口。許多人皆作唸。則失義之至。持名念佛一法。普利三根。觀像、觀想。唯心地法門明白之人則可。否則或致起諸魔事。持名念佛。加以攝耳諦聽。最為穩當。任憑上中下根。皆有利益。皆無弊病。

 

相士最易勸人念佛

 

世間有二種人。最易勸人為善念佛。第一、看相者。見好相、令極力修持。保全好相。否則相或變矣。見壞相、令極力修持。則相當變好。醫生尚須人請。方好說。看相者。無論何人。一見面都好說。惜看相者無真本事。只知求利。弄到一生。總是無所成就。可不哀哉。

 

決定往生

 

無論在家在庵。必須敬上和下。忍人所不能忍。行人所不能行。代人之勞。成人之美。靜坐常思己過。閒談不論人非。行住坐臥。穿衣喫飯。從朝至暮。從暮至朝。一句佛號。不令間斷。或小聲念。或默念。除念佛外。不起別念。若或妄念一起。當下就要教他消滅。常生慚愧心。及生懺悔心。縱有修持。總覺我工夫很淺。不自矜誇。只管自家。不管人家。只看好樣子。不看壞樣子。看一切人皆是菩薩。唯我一人實是凡夫。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。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 

寂照不二,真俗圓融

 

何名為寂。即吾不生不滅之心體。有生滅便不名寂。何名為照。即吾了了常知之心相。不了了常知。便不名照。何名為真。即常寂常照之心體。原是真空無相。一法不立。何名為俗。俗即假義。謂雖則一法不立。而復萬法俱備。萬德圓彰。(萬法萬德。即事相也。是故名俗。)寂即是體。照即是體之相狀、與力用耳。此體、相、用、三。原是一法具此三義。故曰寂照不二。真即是理性。俗即是事修。此理性本具事修之道。此事修方顯理性之德。(所謂全性起修。全修在性也。)故曰真俗圓融也。下去離念離情。不生不滅。謂此寂照真俗之體相理事。均皆離念離情。不生不滅也。

 

密宗

 

密宗法門不可思議。而今之傳者學者。多失其宗。以持咒三密之功。消除煩惑。則為正義。而傳之者以神通吸動人。學之者無一不以得神通為事。則是尚未能扶壁而行。而欲騰空遠遊。何可得乎,西藏、蒙古、喇嘛皆吃肉。以其無什米糧。尚有可原。今之學密宗者。多開葷吃肉。反大嘉美其事。謂為吃了就度脫了。則成魔說矣。喇嘛做大佛事。尚須吃素。可知平常吃肉。固非正義。密宗提倡即身成佛。乃以了生死為成佛。一班無知之人。便認做成福慧圓滿之佛。則是以松栽為棟梁。其材可以為棟梁。非現在即可為棟梁也。

 

放生

 

生亦不可亂放。放之于江、則無不可。放之于池、凡害魚之魚、亦放其中、是放賊于人民之聚處、則群魚皆為彼之食料。然欲一一如法、實難做到。是宜極力提倡戒殺吃素、以為根本解決之法。其于放生、略為舉行、以期人各體會放之之意而已。若儘量放、而設法未能合法、則亦只功過不相掩耳。放生之舉、事雖為生、意實為人。人若止殺、則固用不著此種作為。然人食肉之心愈盛、不設此舉、久而久之、將舉菲洲之野蠻行為、遍行于世。可不預為設法、令彼嗜殺嗜肉之人、同生反躬自省之誡乎。放生者,但以不忍殺生為念、不能計及彼之食生物與否。魚多食小魚、及小水蟲。若如所謂、則放一大魚必日殺無數小魚,水蟲。則放一以殺多、是放之功少過多也。然穿上蛇獺、究無幾何。即不能盡生物皆買放、則似宜從緩、庶免閒議。放生以至誠為彼念佛持咒為本。所有儀式、亦不過表示法相而已。如有其人。固宜按儀式行、否則但竭誠念佛即已。又凡生欲放、若夏日當宜速行。倘泥于等齊按儀式作法、或至久經時刻、有礙生命。居士放生宜從省略。若真誠無偽僭之心、即按儀式行、亦非絕不可行。若妄效僧儀、則成我慢矣。法固圓融、當善用心。

 

舍利

 

梵語舍利。亦云設利羅。(此名絕不用)此云身骨。亦云靈骨。此約佛涅槃後。焚身化作八斛四斗舍利而說。乃約多分而言。亦有非身骨之舍利。如宋人刻龍舒淨土文板。得三顆舍利於木中。又善女人繡經。鍼下有礙。視之、得舍利者。又有念佛、口中得舍利者。有高僧洗浴。令其徒揩背。聽錚然有物落下。視之、乃得舍利者。雪巖欽禪師剃頭。其髮變成一串舍利。宋長慶閑禪師圓寂。焚化日、大風旋吹。煙至四十里外。煙所到處。屋上、樹上、草上、均有舍利。收之有四石多。外道不知舍利乃戒定慧力所致。謂為精氣神之所煉成者。此係竊佛教之名。而絕不知佛教之義。便妄造謠言也。多分屬遷化而得。如刻板、繡經、及念佛口中得者。并汝燈花上得者。乃因精誠之極。佛慈加被。為之示現者。又佛舍利、更為神變無方。如隋文帝未作皇帝時。一梵僧贈舍利數粒。及登極後視之。則有許多粒(數百)。因修五十多座寶塔。阿育王寺之舍利塔。可捧而觀。人各異見。或一人一時,有大小高下轉變。及顏色轉變。及不轉變之不同。是不可以凡情測度者。世人以凡情測佛法。故只得其損。不受其益也。

 

靜鬧一如

 

念佛極願寂靜、頗不合宜。有此厭喧之病、現已發現病相、若仍如此、久後則無可救藥矣。當靜鬧一如、在靜亦不怕有鬧來、在鬧時我心仍靜而不生憎惡、則無驚厭魔事發生。若不速改、後當發狂。念佛發悲痛、亦是善相。切不可常常如是。若常令如是、必著悲魔。悲魔既著、終日悲痛、或至痛死、此種皆由不善用心所致。頂門痛癢、皆提神過甚、心火上炎所致。

 

專一念佛

 

專一念佛、本無定章。若照平常念佛之章程、則五更起、禮佛(多少拜隨己立)畢、念彌陀經一遍、往生咒三遍、或七遍、或二十一遍、畢、即念讚佛偈、繞念若干聲。然後靜坐念半點鐘、再出聲念若干聲、即跪念觀音,勢至,清淨大海眾菩薩各三稱。(若欲禮拜、先拜佛若干拜、九稱菩薩、即作九拜。)再念發願文、三皈依、此為朝時功課。喫早飯後、靜坐一刻、再念佛時、即禮佛三拜、或多拜畢、即念讚佛偈。念畢、繞坐皆照前。唯念佛畢、不念發願長文、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即已、禮拜而退。早或二時。午飯後二時。晚課、與早課同。夜間、再念一次佛、仍照早飯後章程。念畢、發願、當念蓮池新訂發願文。畢、念三皈依。此雖有起有落、然心中總將一句佛號、持念不令間斷。行住坐臥、著衣喫飯、大小便利、均於心中默憶佛號。于七人中、不令起一切雜念、如子憶母、無時或忘。念時固然是念、歇氣不念時,心中仍然是念。只求心佛相應、(即心外無佛、佛外無心、全心是佛、全佛是心。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、無有一切雜念、故名相應。)切勿起即欲見佛之心、但求佛號外無二念而已。若不明理性、急欲見佛、多招魔事、不可不慎。亦不可太勞、過勞、則次日便難清爽如法矣。或者、每次念佛、皆念彌陀經、往生咒。但早起發願念長發願文、晚亦如之、餘皆念四句偈即已。或者、早起第一次念彌陀經、往生咒、以後但接續念佛不斷、至晚念發願文、三皈依。人在世間、不能超凡入聖、了生脫死者、皆由妄念所致。今于念佛時、即作已死未往生想、于念念中、所有世間一切情念、悉皆置之度外。除一句佛號外、無別念可得、何以能令如此。以我已死矣、所有一切妄念、皆用不著。能如是念、必有大益。今之小知見人、稍有一點好境界、便自滿自足、以為我得了三昧。此種人、十有九人、著魔發狂、以心念與佛相隔、與魔相合、故致然也。

 

古者喪禮

 

古者喪禮絕不葷酒。隋煬帝為太子時,其母死,不敢喫肉,偷令用竹筒裝肉,以蠟封口、用包袱裹而進之。可見喪中用肉,古儒者如此之嚴,雖為太子尚恐人知,作此種辦法。今人自己也喫肉,且以肉享賓客,賓客皆不知喪是何事,居然飲酒食肉,當做一場熱鬧開心事辦。其於先王禮法,全體違背,而只知其要人誇美,可不哀哉。

 

印光大師簡述自傳

 

光乃犯二絕之苦惱子。二絕者。在家為人子絕嗣。出家為人徒亦絕嗣。此二絕也。言苦惱者。光本生處。諸讀書人。畢生不聞佛名。而只知韓歐程朱闢佛之說。群盲奉為圭臬。光更狂妄過彼百倍。幸十餘歲。厭厭多病。後方知前人所說不足為法。(光未從師。始終由兄教之)先數年。吾兄在長安。不得其便。光緒七年。吾兄在家。光在長安。(家去長安四百二十里)遂於南五臺山出家。先師意光總有蓄積。云出家則可。衣服須自備。只與光一件大衫。一雙鞋。不過住房吃飯不要錢耳。(此地苦寒。燒飯種種皆親任。)後未三月。吾兄來找。必欲回家辭母。再來修行則可。光知其是騙。然義不容不歸。一路所說。通是假話。吾母倒也無可無不可。次日。兄謂光曰。誰教汝出家。汝便可自己出家乎。從今放下。否則定行痛責。光只好騙他。遂在家住八十餘日。不得機會。一日。吾大兄往探親。吾二哥在場中晒穀。須看守。恐遭雞踐。知機會到了。學堂占一觀音課。云高明居祿位。籠鳥得逃生。遂偷其僧衫。(先是吾兄欲改其衫。光謂此萬不可改。彼若派人來。以原物還他則無事。否則恐要涉訟。則受累大小。故得存之。)并二百錢而去。至吾師處。猶恐吾兄再來。不敢住。一宿即去。吾師祗送一圓洋錢。時陝西人尚未見過。錢店不要。首飾店作銀子。換八百文。此光得之於師者。至湖北蓮化寺。討一最苦之行單。(打煤炭。燒四十多人之開水。日夜不斷。水須自挑。煤渣亦須自挑出。以尚未受戒。能令在。已算慈悲了。)次年四月。副寺回去。庫頭有病。和尚見光誠實。令照應庫房。銀錢帳算。和尚自了。光初出家。見楊歧燈盞明千古。寶壽生薑辣萬年之對。並沙彌律言。盜用常住財物之報。心甚凜凜。凡整理糖食。手有粘及氣味者。均不敢用口舌餂食。但以紙揩而已。楊岐燈盞者。楊岐方會禪師。在石霜圓會下作監院。夜間看經。自己另買油。不將常住油私用。寶壽生薑者。洞山自寶禪師。(寶壽乃其別號)在五祖師戒禪師會下作監院。五祖戒有寒病。當用生薑紅糖熬膏。以備常服。侍者住庫房求此二物。監院曰。常住公物。何可私用。拏錢來買。戒禪師即令持錢去買。且深契其人。後洞山住持缺人。有求戒禪師舉所知者。戒云。買生薑漢可以。禪林寶訓卷中。五十四五兩頁。有雪峰東山慧空禪師答余才茂進京會試求腳夫人力書。大意謂。我雖為住持。仍是一個窮禪和。此腳夫為出於常住。為出於空。出於常住。即為偷盜常住。出於空。則空一無所有。況閣下進京求功名。不宜於三寶中求。以致彼此獲罪。即他寺有取者。亦應謝而莫取。方為前程之福耳。近世俗僧。多多以錢財用之於結交徒眾俗家。光一生不願結交。不收徒弟。不住寺廟。自光緒十九到普陀。作一吃飯之閒僧。(三十餘年未任一職。只隨眾吃一飯。)印光二字。絕不書之於為人代勞之紙。故二十餘年。很安樂。後因高鶴年紿去數篇零稿。登佛學叢報。尚不用印光之名。至民三五年後。被徐蔚如周孟由打聽著。遂私為徵搜。於京排印文鈔。(民國七年)從此日見函札。直是專為人忙矣。遂至有謬聽人言求皈依者。亦不過隨從彼之信心而已。富者。光亦不求彼出功德。貧者。光又何能大為周濟乎。光緒十二年進京。吾師亦無一文見賜。後以道業無進。故不敢奉書。至十七年圓寂。而諸師兄弟各行其志。故四十年來。於所出家之同門。無一字之信。與一文錢之物見寄。至於吾家。則光緒十八年。有同鄉由京回家。敬奉一函。仰彼親身送去。否則無法可寄。此時未有郵局。而且不在大路。(今雖有郵局。若無人承轉。亦無法可寄。)次年來南。消息全不能通。至民十三年。一外甥聞人言。遂來山相訪。始知家門已絕。

 

念佛之法

 

念佛之法。各隨機宜。不可執定。然於一切法中。擇其最要者。莫過於攝耳諦(詳審也)聽。念從心起。聲從口出。音從耳入。行住坐臥。均如是念。如是聽。大聲小聲。心中點念。均如是聽。默念時。心中猶有聲相。非無聲也。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。都攝六根。淨念相繼。得三摩地。斯為第一。念佛時能攝耳諦聽。即都攝六根之法。以心念屬意根。口念屬舌根。耳聽則眼必不他視。鼻必不他嗅。身必不放逸懈怠。故名都攝六根。攝六根而念。則雜念漸息以至於無。故名淨念。淨念能常相繼不間斷。便可得念佛三昧。三摩地。即三昧之異名。吾人隨分隨力念。雖未能即得三昧。當與三昧相近。切不可看得容易。即欲速得。則或致起諸魔事。得念佛三昧者。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。故須自量。

 

錫箔

 

錫箔一事,雖非出佛經,其來源甚遠。法苑珠林有二三頁說錫箔(此即金銀)及焚化衣物(此即布帛)等事,其文乃唐中書令岑文本記其師與一鬼官相問答等事,其人彷彿是眭仁蒨,初不信佛,及與鬼神,後由與此鬼官相契,遂相信,並今岑文本為之設食遍供彼及諸隨從。眭問冥間與陽間,何物可相通?彼云:金銀布帛可通,然真者不如假者,即令以錫箔貼在紙上,及以紙作綢緞等,便可作金及衣服用,此十餘年前看者,今不記其在何卷何篇,儻詳看,當可見之,其時在隋之初,以此時岑文本尚在讀書,至唐則為中書令矣。欲全國之人廢除此事,儻真提倡,或受鬼擊。世有愚人,不知以物表心,專以多燒為事亦不可。當以法力心力加持,令其變少成多,以遍施自己宗親與一切孤魂則可。若供佛菩薩則非所宜。然佛菩薩豈無所受用尚需世人之供養乎?但世人若不以飲食香花等表其誠心,則將無以作感佛菩薩之誠,愚人無知,縱用此以供佛,於一念誠心上論,亦有功德,喻如小兒供佛以沙,(阿育王前身事)尚得鐵輪王報。若愚人不知求生西方,用許多金錢買錫箔燒之寄庫,實則癡心妄想,以自私自利之心,欲作永遠做鬼之計,恰逢不問是非只期有佛事得經資之俗僧,便隨彼意行之,故破地獄破血湖還壽生者,實繁有徒,然君子思不出其位,但可以此理自守,及為明理之人陳說,若固執不化之人,亦不得攻擊,以致招人怨恨,則於己於人於法皆無利益也。

 

學佛之道

 

學佛之道、在于實行。若只張羅門面、不修實行、則亦只得門面之空名而已。既欲往生西方、自利利人。必須敦倫盡分、閑邪存誠、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。真為生死、發菩提心、以深信願、持佛名號、求生西方。上自父毋伯叔、以至兄弟姊妹、妻室兒女、及諸僕使、並及鄉黨鄰里、親戚朋友、凡一切相識之人、皆宜以如上所行為勸。若自己實行上事、人自相觀而善。所謂以言教者訟、以身教者從。世出世間事、無一不以身為本者。若自不實行、而教人行者、唯上智之人、則可依從、只取其言之益、不計其人之能行與否。若非上智者、必腹誹背譏、反令造大口業。欲真利人、當事事盡己之分、則日用行為、皆含化人之機。久而久之、人自見信而依從之、固有不期然而然者。

 

受戒

 

受戒事、隨己所願、再受也好、不再受也好。欲搭衣、當依佛制、用縵衣、不可用五衣。縵衣、及五長條、五衣、乃一長一短、現在多亂用。在家人、不必定要搭衣。與其違佛制、何若不搭之為愈乎。至於燃香於頂於臂、乃係發心供佛、非以為香為受戒也。祈務真修、勿只圖虛名與形式也、則幸甚。至於受戒一事、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、乃三世諸佛之總戒、誰不許汝自己發心受。即五戒、誰不許汝向佛前自誓受。何須要到普陀、方能受乎。

 

如來之道

 

如來之道、戒定慧而已。縱使萬聖萬佛、相繼出世、亦不能稍變章程。了此,則自知見異思遷者、皆由心中無主、非受道法器之所致也。佛法法門無量、若欲仗自力、於若禪,若教,若律,若密中、得其指歸、尚不容易、況由此證無生而了生死乎。淨土法門、乃普令一切聖凡、同於現生往生西方、了生脫死之最直捷,最圓頓、最簡易,最玄妙之法門也。

 

除妄想

 

妄想起時。只一個理。便不會妄上生妄。譬如小人撒賴。主人若不理。彼即無勢可乘。若以柔法安慰。彼必謂主人怕他。又必益加決烈。二者皆損多而益少。只置之不見不聞。彼既無勢可乘。只得逡巡而去。

 

五台山人皮鼓

 

牛皮為鼓。非特為作鼓始殺。須知牛被人殺。取其皮以為鼓。於作佛事時擊之。於本牛有大利益。五台山之人皮鼓。乃一僧虧空常住錢財。置私產、死而為牛。即耕其田。至牛死。托夢於徒。令剝皮蒙鼓。送於文殊寺。上書其名與事。令作佛事擊之。則其業可以速消。否則雖其田變滄海。業尚莫能消滅也。

 

鬼神

 

鬼神有邪有正。邪鬼神。則真妖以求人敬者。正鬼神則護國佑民之善神。若求大士固不須求鬼神。如得其王。民自順從耳。又鬼神於小災或能救。於定業則不能救。若大士則大。小。定。不定。通能救。唯視其人之誠與否也。

 

不能讀不能供經像處理方法

 

經像之不能讀不能供者,固當焚化之。然不可作平常字紙化。必須另設化器,嚴以防守,不令灰飛餘處。以其灰取而裝於極密緻之布袋中,又加以淨沙,或淨石,俾入水則沉,不致漂於兩岸。有過海者,到深處投之海中,或大江深處亦可。小溝小河,斷不可投。如是行者,是為如法。若不加沙石,決定漂至兩傍,仍成褻瀆,其罪非小。而穢石穢磚,切不可用。

 

凡夫二病

 

一切凡夫具有二病。一是狂妄。二是愚痴。狂妄人。謂我本是佛。何須念佛。心淨則土淨。何須求生淨土。此係執理而廢事。其弊至撥無因果。壞亂佛法。疑誤眾生。此人必墮阿鼻地獄。永無出期。以善因而招惡果。誠可憐憫。愚癡人。謂我係凡夫。何敢妄想了生脫死。超凡人入聖。不知自己一念心性。與佛無二無別。但以煩惱惑業障蔽。故令即心本具的佛性功德。不能顯現。譬如大寶銅鏡。經劫蒙塵。智慧人知是寶鏡。愚人認為廢物。佛憫眾生迷昧自心。教令念佛。求生西方的緣故。以最愛惜眾生的本有佛性。恐其永遠迷失。故令生信發願念佛。求生西方。庶可親證此本具佛性。倘不求生西方。但求消災及不失人身。猶如以無價的摩尼寶珠。換取一根糖喫。

 

求生西方比來生做人容易

 

來生做人。比臨終往生還難。何以故。人一生中。所造罪業。不知多少。別的罪有無且無論。從小喫肉殺生的罪。實在多的了不得。要發大慈悲心。求生西方。待見佛得道後。度脫此等眾生。則仗佛慈力。即可不償此債。若求來生、則無大道心。縱修行的工夫好。其功德有限。因係凡夫人我心做出來。故莫有大功德。況汝從無量劫來。不知造到多少罪業。宿業若現。三途惡道。定規難逃。想再做人。千難萬難。是故說求生西方。比求來生做人還容易。以仗佛力加被故。宿世惡業容易消。縱未能消盡。以佛力故不致償報。

 

仗自力了生死

 

仗自力了生死法門,雖高深玄妙。欲依此了生死,又不知要經若干劫數。以約大乘圓教論,五品位尚未能斷見惑。初信位方斷見惑,便可永無造惡業墮惡之慮,然須漸次進修。已證七信,方了生死。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議,尚須至七信位,方了生死。了生死事豈易言乎。即約小乘藏教論,斷見惑即證初果,任運不會行犯戒事。若不出家,亦娶妻子,若以威逼令犯邪淫,寧肯捨命,決不犯戒。初果有進無退,未證初果,則不定。今生修持好極,來生會造大惡業。亦有前半生好,後半生便壞者。初果尚須七生天上,七返人間,方證四果。天壽甚長,不可以年月論。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難也。念佛法門,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,仗佛慈力,可以帶業往生。(約在此界,尚未斷惑業,名帶業,若生西方,則無業可得,非將業帶到西方去。)無論工夫深淺,若具真信切願,至誠稱念,無一不往生者。

 

一念

 

修習淨土,隨分隨力,豈必屏除萬緣,方能修持乎。譬如孝子思慈親,淫人思美女,雖日用百忙中,此一念固無時或忘也。修淨土人,亦復如是。任憑日用紛繁,決不許忘其佛念,則得其要矣。

 

念佛兩示

 

攝心念佛。為決定不易之道。而攝心之法,唯反聞最為第一。念佛法門,以信願行三法為宗,以菩提心為根本,以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,為因賅果海,果徹因源之實義,以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。由是而行,再能以四宏誓願,常不離心,則心與佛合,心與道合,現生即入聖流,臨終直登上品,庶不負此生矣。

 

示念佛人

 

念佛之人,當存即得往生之心,若未到報滿,亦只可任緣。倘剋期欲生,若工夫成熟,則固無礙。否則只此求心,便成魔根。倘此妄念結成莫解之團,則險不可言。盡報投誠,乃吾人所應遵之道。滅壽取證,實戒經所深呵之言。(梵網經後偈云,計我著想者,不能生是法,滅壽取證者,亦非下種處。)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,不當剋期定欲即生。學道之人,心不可偏執。偏執或致喪心病狂。則不唯無益,而又害之矣。淨業若熟,今日即生更好。若未熟,即欲往生,便成揠苗助長。誠恐魔事一起,不但自己不能往生,且令無知咸退信心,謂念佛有損無益,某人即是殷鑑,則其害實非淺鮮。祈將決定剋期之心,改成唯願速往之心,即不速亦無所憾。但至誠至敬,以期盡報往生則可。無燥妄團結,致招魔事之禍。

 

回向

 

回向者,以己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,若任所作,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。今將所作得人天福報之因,回轉歸向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將來究竟成佛之果,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。用一回字,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。用一向字,便見其有決定冀望出世之方。所謂回因向果,回事向理,回自向他也。所作功德,人天因也。回而向涅槃之果。所作功德,生滅事也,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。所作功德,原屬自行,回而向法界一切眾生,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。又三種義,一回向真如實際,心心契合。此即回事向理之義。二回向佛果菩提,念念圓滿。此即回因向果之義。三回向法界眾生,同生淨土。此即回自向他之義。回向之義大矣哉。回向之法雖不一,然必以回向淨土,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。以其餘大願,不生淨土,每難成就。若生淨土,無願不成。以此之故,凡一切所作功德,即別有所期,亦必須又復回向淨土也。

 

念觀音

 

念觀音名號,大則大應小則小應,絕無不應之理。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。彼不見感應者,(感應之跡,有顯感顯應,冥感冥應,冥感顯應,顯感冥應。見正編石印普陀山志序)亦未嘗無感應也。觀音聖號,乃現今之大恃怙,當勸一切人念。若修淨業者,念佛之外,兼念。未發心人,即令專念。以彼志蒙大士被而消禍耳。待其信心已生,則便再以念佛為主,念觀音為助。然念觀音,求生西方,亦可如願耳。念佛念觀音,均能消災免難。平時宜多念佛,少念觀音。遇患難,宜專念觀音。以觀音悲心甚切,與此方眾生宿緣深故。不可見作此說,便謂佛之慈悲,不及觀音,須知觀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。即釋迦佛在世時,亦嘗令苦難眾生念觀音,況吾輩凡夫乎。

 

禪宗明心見性尚是凡夫

 

禪宗每云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明心見性,乃大徹大悟也。言見性成佛者,以親見自性天真之佛。名為成佛,乃理即佛與名字佛也,非福慧圓滿之究竟佛也。此人雖悟到極處,親見佛性,仍是凡夫,不是聖人。若廣修六度,於一切境緣,治煩惱習氣,令其清淨無餘,則可了生脫死,超出三界之外,不在六道之中矣。佛世此種人甚多,唐宋尚有。今則大徹大悟,尚不易得,況煩惱淨盡者乎。密宗現身作佛,或云即生成佛,此與禪宗見性作佛之話相同。皆稱其工夫湛深之謂,不可認做真能現身成佛。須知現身成佛唯釋迦牟尼佛一人也。此外即古佛示現,亦無現身成佛之事。

 

通宗通教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

 

修淨業人,著不得一點巧。倘或好奇厭常,必致弄巧成拙。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,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,為有實益。若肯守此平淡樸實家風,則極樂之生,定可預斷。否則不生極樂,亦可預斷矣。

 

白鵝往生

 

雲南張拙仙次女出嫁時婿家送雙鵝行奠雁禮,彼即放生於華亭山雲棲寺,已三年矣。彼二鵝每於晨昏上殿做課誦時,站殿外延頸觀佛。今年四月,雄者先亡,人不介意。後雌者不食數目,彼來觀佛,維那開示,令求往生,不可戀世。遂為念佛數十聲。鵝繞三匝,兩翅一拍即死。拙仙因作雙白鵝往生記。噫,異哉。一切眾生,皆有佛性,皆堪作佛,鵝尚如是,可以人而不如鳥乎。

 

情愛一起,正念即失

 

有淨業正因,再加以正信心自念,眷屬助念,何慮不生。所不生者,由情愛一起,正念即失。勿道功夫淺。即功夫深,亦不能生。以凡情用事,與佛聖氣分相隔故也。

 

華嚴大意
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者。乃如來初成正覺。稱法界性。與一切破無明證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說如來自己所證。及一切眾生性本自具之菩提覺道也。以故華嚴一經。王于三藏。而一切諸經、皆從此經流出。彼凡夫二乘。雖同在菩提場中。場中。畢竟不見不聞。以非彼境界也。雖則凡夫二乘不見不聞。實為普度人天六道眾生之根本法輪。何以故?一切法門。皆使自力。斷或證真。方了生死。念佛法門。但具信願。持佛名號。即可仗佛慈力。帶業往生。斷惑證真。末世眾生。頗不易到。捨此念佛一門。則芸芸眾生。出苦無期矣。此經於入法界品。善財以十信滿心。受文殊教。遍參知識。最初於德雲座下。即聞念佛法門。及至末後。至普賢所。普賢以威神加被。俾善財所證。與普賢等。與諸佛等。是名等覺菩薩。普賢乃為稱讚如來勝妙功德。令生欣樂。隨即令其發十大願王。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以期圓滿佛果。并勸華藏海眾。一切法身大士。夫華藏海眾。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等諸大菩薩。尚須回向往生西方,方可以親證即心本具之菩薩覺道。況其下焉者乎。而觀經下品下生。五逆十惡。臨終地獄相現。有善知識教以念佛。或念十聲。或止數聲。亦可往生西方。得預末品。若非華嚴所說。一生成佛之法。末後歸宗。歸於往生西方。彼世之禪教諸知識。能不以念佛法門為權小方便。非究竟道乎。而一切眾生。皆具如來智慧。但以妄想執著。不能證得。若離妄想。則一切智無礙智即得現前。由聞此義故。一切凡夫。當不至高推聖境。自處凡愚也。是知此經。乃十方三世諸佛。上成佛道。下化眾生。成始成終之究竟法門。無論何種根性。皆當依之修習。而其最切要者。唯在念佛一門。良由全性成修。故上上根不能踰其閫。全事即理。故下下根亦臻其域。此經乃一大藏教之本源。一切法門之歸宿也。

 

護教

 

一切諸佛。莫不以流通法道為囑。流通之法。最初須以建立塔廟。印造經像為始。以若無塔廟經像。則無由奉尊儀而修淨行。闡佛道以導群迷。而一切含識。俱無由瞻禮聖容。培植善根。聞法修持。開發心地也。流通之人。須真修實踐之僧。及有勢力財力之王臣紳商。一名內護。一曰外護。內護則嚴持禁戒。篤修淨業。於禪教律密淨土。或專主一門。或兼修各宗。必使自他得益。幽顯蒙庥。陰翼治道。潛淑民情而後已。外護則不惜資財。廣種福田。普令同人發起信心。內外相資。法遂流通。若無有道德之內護。則師表未立。人將安仰。若無有勢力之外護。則資斧無出。外侮莫禦。以故如來將入涅槃。以法付囑國王大臣。并及諸天善神。令於後世乘願示生。一切國土。流通佛法。

 

論禪淨之權實頓漸

 

權者,如來俯順眾生之機,曲垂方便之謂也。實者,按佛自心所證之義而說之謂也。頓者,不假漸次,直捷疾速,一超直入之謂也。漸者,漸次進修,漸次證入,必假多劫多生,方可親證實相之謂也。彼參禪者,謂參禪一法,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,固為實為頓。不知參禪,縱能大澈大悟,明心見性,但見即心本具之理性佛。若是大菩薩根性,則即悟即證,自可永出輪迴,高超三界。從茲上求下化,用作福慧二嚴之基。此種根性,就大澈大悟人中之論之,亦百千中之一二人耳。其或根器稍劣,則縱能妙悟,而見思煩惱未能斷除,仍須在三界中,受生受死,既受生死,從悟入迷者多,從悟入悟者少。是則其法雖為實為頓,苟非其人,亦不得實與頓之真益,仍成權漸之法而已。何以故?以其仗自力故。自力若十分具足,則何幸如之。稍一欠缺,則止能悟理性,而不能親證理性。今時則大澈大悟者,尚難其人,況證其所悟者哉?念佛一法,徹上徹下。即權即實,即漸即頓。不可以尋常教理批判。上至等覺菩薩,下至阿鼻種性,皆須修習。(此徹上徹下之謂也)如來為眾生說法,惟欲令眾生了生脫死耳。其餘法門,上根則即生可了,下根則累劫尚難得了。惟此一法,不論何種根性,皆於現生往生西方,則生死即了。如此直捷,何可名之為漸。雖其有機。不如尋常圓頓之機,有似乎漸。而其法門威力。如來誓願,令此等劣機,頓獲大益。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處。凡禪講之人,若未深研淨宗,未有不以為淺近而藐視者。若深研淨宗,則當竭盡心力,而為宏揚。豈復執此權實頓漸之謬論而自誤誤人哉?

 

禪與淨土

 

禪與淨土,理本無二。若論事修,其相天殊。禪非澈悟澈證,不能超出生死。故溈山云:可中頓悟正因,便是出塵階漸。生生若能不退,佛階決定可期。又云:初心從緣、頓悟自性。猶有無始曠劫習氣,未能頓盡,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。弘辨謂頓性自性,與佛同儔。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,須假對治,令順性起用。如人吃飯,不一口便飽。長沙岑謂天下善知識未證果上涅槃,以功未齊於諸聖故也。所以五祖戒又作東坡,草堂清復為魯公。古今宗師,徹悟而未徹證者,類多如此。良由惟仗自力,不求佛加,絲毫惑業不盡,生死決不能出。淨土則具信願行三,便可帶業往生。一得往生,則永出生死。悟證者頓登補處,未悟者亦證阿鞞。所以華藏海眾,悉願往生。宗教知識,同生淨土。良由全仗佛力,兼自墾心。故得感應道交,由是速成正覺。為今之計,宜屏除禪錄,專修淨業。於一塵不染心中,持萬德洪名聖號。或聲或默,無雜無間。必使念起於心,聲入乎耳,字字分明,句句不亂。久之久之,自成片段。親證念佛三昧,自知西方宗風。是以觀音反聞自性之工夫,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淨業。即淨而禪,孰妙於是。

 

四料簡

 

若論自力他力,禪淨難易,講得最清楚,最明白,莫如永明延壽大師的四料簡。照四料簡說來,不通宗教的人,固然要念佛。就是通宗通教的,亦要念。雖通沒有證,總要念佛了脫生死。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,大慈大悲,開化眾生。其四料簡是:「有禪有淨土、猶如戴角虎、現世為人師、將來作佛祖。無禪有淨土,萬修萬人去,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。有禪無淨土,十人九蹉路,陰境若現前,督爾隨他去。無禪無淨土,鐵床並銅柱,萬劫與千生,沒個人依怙。」以上十六句四料簡偈真是慈航。望大家注意些呢!要明白這四料簡的意思,先要明白怎麼叫做禪?怎麼叫做淨?怎麼叫做有?怎麼叫做無?拿這禪淨有無四個字看清楚,就明白四料簡的意思。所以將禪有無,略為抉擇一下。所謂禪者,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。如教中明。大開圓解,澈證一念靈智,本覺理體也。所以要親見本來面目,方能算有禪。否則不能算有。所謂淨者,是淨土三經深信切願求生淨土的法門。要信得真,願得切,行得精進勇猛。所以須有決定不疑的信心,至誠墾切的發願,且有一定不移的行持,才算有淨土。否則不能算有。世人每以為枯坐看看死話頭,就算有禪,悠悠揚的念幾句佛,就算有淨。乃是大錯而特錯了。總而言之,有禪,乃是有明心見性的功夫。有淨土,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。這是最要緊的道理。然而明心見性,只是開悟。還沒有證。總不能了生死。「悟得就無生死。」非門內語。當知悟是開眼,悟後才有真修實證的徑路。不悟者未免盲修瞎練,墮坑落坎,因是之故,先須開悟。這是初步功夫。若論要證到家,正須火上添油,加功進步呢。四料簡第一句有禪有淨土者。既有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的功夫,更能真信切願,求生西方。大徹大悟,力猛如虎。再有念佛了生死的把握,豈非如虎生角麼?曰:「猶如戴角虎。」以自己所悟的,自己所行的,拿出來教化眾生。開眾生眼目,做人天師範。故曰:「現世為人師。」以明心見性人,念佛求生,臨命終時,上品上生。一彈指頃,花開見佛,便證圓教初住位。百佛世界,分身作佛,隨類應現,化度眾生。故曰:「將來作佛祖。」第二偈料簡者,謂未曾大徹大悟,仗自己的力量,難望了生死。所以發願求佛接引,修行淨土法門。故曰:「無禪有淨土。」只要能深信,只要能發願,只要能念佛,無論何人,都可以往生去的。故曰:「萬修萬人去。」若有不懂道理的人,念佛只想求富貴,求生天。此等之人,不能算有淨土。其不得生西方,只怪自己不發願,不能怪彌陀慈父不接引。若能發願求生,總是能去的。既得往生,親見彌陀,聽受妙法,一生便證阿鞞跋致,不退轉位。故曰: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。」從此看起來,淨土法門,真是再好沒有的了。第三偈料簡謂雖能大徹大悟,若不發願求生淨土,因未證道,不得安身立命的受用。故云:「有禪無淨土,十人九蹉路。」夫所謂十人九蹉路者,謂雖能開悟,而未能實證。故云蹉路。或云:「十人九錯路」者,錯路二字誤也。豈有大徹大悟之禪家,而錯路者乎?大徹大悟的人,未有安身立命的真地位。恐怕生死關頭,未必確能作主。臨命終時,循業流轉,隨多生之善惡業而受生去。可懼可畏!誠不如求佛接引,為最穩當,最靠得住也。故曰:「陰境若現前,督爾隨他去。」此陰境指無始以來善惡業境,非指五陰魔境。第四偈無禪無淨土者,謂一般不知修持的人,既無明心見性的功夫,又無發願念佛的行持,乃是真正可危。罪報難逃,地獄難免。萬劫輪迴,誰為依靠?

 

淨土法門大要

 

原夫眾生與佛。本性原無二無別。衹以眾生不守自性。為塵勞所污。習所染蔽。致迷悟攸殊。生佛迴別。惟眾生迷有淺深。根有大小。如來乃隨機設教。對病發藥。為實施權。開權顯實。於一乘法。作種種說。善根成熟者。令其直登覺岸。惡業深厚者。令其漸出塵勞。是以四十九年中。大小漸頓半滿之教。隨其種性。施以教化。宗教法門。多仗自力。縱令宿根深厚。澈悟自心。倘見思二惑。稍有未盡。則生死輪迴。依然莫出。況既受胎陰。觸境生覺。由覺至覺者少。從迷入迷者多。上根猶然如是。中下又何待言。生死了脫。是誠不易。惟念佛求生淨土法門。專仗彌陀願力。無論善根之熟否。惡業之輕重。乃至五逆十惡。但得生信發願。持佛名號。臨命終時。定蒙彌陀接引。往生淨土。善根成熟者。固頓圓佛果。即惡業深重者。亦得幸預聖流。較之仗自力者。其中難易得失。不待煩言而解。故此淨土法門。乃三世諸佛度生之要道。上聖下凡共修之妙法。諸大乘經。咸啟斯要。歷代祖師。莫不遵行。或以淨土法門。至簡至易。雖愚夫愚婦。亦能為之。遂藐視淨土。不知淨土一門。三根普被。十法齊收。華嚴入法界品。善財菩薩於證齊諸佛之後。普賢菩薩乃以十大願王。勸進善財。及與華藏海眾。令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以期圓滿佛果。夫善財立登等覺。華藏海眾。無一凡夫二乘。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破無明證三德之人。尚爾回心念佛。願生西方。又華藏海中。淨土無量。而必回向西方。可知往生極樂。乃出苦之妙門。成真之捷徑也。夫一切法門。專仗自力。淨土法門。專仗佛力。一切法門。惑業淨盡。方可了生死。淨土法門。帶業往生。即預聖流。在佛在世時。眾生色心業勝。依仗自力。或可證道。今當末世。根劣障重。知識希少。若捨淨土。無由解脫。永明禪師。恐世不知。故特舉料簡以示來茲。誠迷津之寶筏。昏後之明燈也。修持淨土念佛法門。當以信願行為宗。信者當篤信佛力。彌陀如來。在因地中。發四十八願。願願度生。中有念我名號。不生我國。誓不成佛。今者因圓果滿。故我今念佛。必得往生。次信佛力慈悲。攝受眾生。如母憶子。子若憶母。如母憶時。定蒙接引。次信淨土法門。如永明禪師。四料簡所言。較諸餘法。其間大小難易得失。迥然不同。雖有餘師。稱贊餘法。不為所動。乃至諸佛現前勸慰。令修餘法。亦不退轉。此乃真所謂信也。願者。願以此生誓往西方。不取多生修習於穢土中。頭出頭沒。從迷入迷。復願既生西方。回至娑婆。度脫一切眾生。行者真實依教起行。大勢至念佛三昧章云。都攝六根。淨念相繼。得三摩地。斯為第一。則知念佛之法。當都攝六根。都攝六根之前。尤當先攝二三根。二三根者何也。即耳口心是也。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。一句一字。口中念得明明白白。心中念得明明白白。耳裡聽得明明白白。稍有不分明處。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。(祇念不聽。易生妄想。)念佛要字句分明。不加思索。其他看經亦然。切莫一路看。一邊分別。則獲益少而情想多。昔有寫經者。至誠寫經。專心一意。祇管寫經。別無情見。迨天已黑。仍抄寫不輟。忽有人告以天黑。云何能寫經。爾時寫經之人。情念一動。遂不能寫。夫明暗之分。眾生之妄見也。眾生之凡情也。故當專心一意。妄盡情空之際。祇知寫經。不知天之既黑。亦不知天黑則無光。而不能寫經。迨至為人提破。無明動而情想分。妄念一動。光明黑暗。頓時判別。遂致不能寫經。故知用功之道。端在專攝。不事情想。若無思想。那有邪見。邪見既無。即是正智。又修淨土者。當提倡因果。是上智之人。固本乎倫常。了知其所當為。與其所不當為者。對中下之人。若不將因果之說。詳細剖明。報應事跡。昭然揭示。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。故因果為人道之初門。且篤信因果。亦自不易。小乘初果。大乘初地。乃真能篤信因果者。初地以降。初果以還。一遇違緣。殺盜淫妄。且不可保。起惑造業隨之。而聰明之士。猶或小視因果。以為此不過為中下人告。不知粗知其意。不足稱為信也。知而不能躬行實踐。亦不足稱為信也。惟初果初地。預流聖人。乃能不受後有。不受後有。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之人。乃能稱為篤信。故夢東云。善談心性者。必不棄離於因果。而深信因果者。終必大明乎心性。顧何以世間念佛人多。真能了死者少。祇以念佛之人。無深信切願。但求福報。希圖來世富貴。不知希圖來世富貴。譬如仰天射箭。力盡則還。非但無益。且有損也。即如今世念佛。感人天福報。有福報而無正智。以有福報故。則有勢位富貴。以無正智故。則愚癡而不信因果。夫以不信因果之人。處勢位富貴之地。如虎附翼。益增其惡。故福報愈大。造孽愈多。既造惡業。應受惡報。此所謂三世怨也。故念佛者。斷不可存福報之心。當以猛利直前。往生西方。為了脫生死之妙法。故徹悟禪師云。真為生死。發菩提心。以深信願。持佛名號十六字。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。又云一句彌陀。我佛心要。豎徹五時。橫賅八教。甚哉一句彌陀。微妙難思。惟佛與佛。知其究竟。等覺以還。尚有未盡。所謂菩薩少分知。若我輩凡夫。尤當信而行之。

 

臘八粥因緣

 

臘八粥是何等因緣?須知即是慶祝佛成道的意思。但是應該昨天啜,(十二月初七日)何以故?因佛成道以前啜乳麋故。釋迦佛未成道前,為悉達太子,十九歲出家,五年修習世間禪,知非究竟,乃入雪山思惟佛道,六年苦行,日食一麻一麥,以致形容枯槁,消瘦不堪。出山以來,浴於尼連禪河,攀樹而起,身力不支,時諸天人,知悉達太子將往菩提道場成道,佛須相好莊嚴,乃化作牧牛女,獻佛九轉乳麋。何謂九轉乳麋?先從千牛榖乳以飲五百牛,次榖五百牛乳以飲二百五十牛,次榖二百五十牛乳以飲一百二十牛,次榖一百二十牛乳以飲六十牛,次榖六十牛乳以飲三十牛,次榖三十牛乳以飲十五牛,次榖十五牛乳以飲八牛,最後乃以八牛乳和以香稻煮成粥麋。太子啜此乳麋,形體復原,相好圓滿,乃赴菩提樹下,端坐思惟,斷盡煩惱,於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時,佛睹明星,豁然大悟,心鏡開朗,得正等覺,即今日成道之事也。臘八粥即仿乳麋,佛啜乳麋而後成道,我等即以啜臘八粥為慶佛之成道,其因緣如此。

 

偷心

 

修行淨土、有決定不疑之理、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。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、亦不生一念疑心、以佛祖誠言可憑故。若問他人效驗、便是信佛言未極、而以人言為定、便是偷心、便不濟事。英烈漢子、斷下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。自己心中無主、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、可不哀哉。

 

持戒

 

佛法廣大如法界、究竟如虛空。剋論其要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。然此三法、互攝互融、不容獨立。而初心入道、則持戒一事、尤為要務。故楞嚴云。攝心為戒、因戒生定、因定發慧、是則名為三無漏學。

 

修行第一大忌

 

世之愚人、每多不修實行、偏欲得一真修之虛名。以故設種種法、妝點粉飾、成一似是而非之相、冀人稱讚而已、其心行已汙濁不堪。縱有修持、亦為此心所汙、決難得其真實利益。此所謂好名而惡實、為修行第一大忌。

 

臨終

 

病者臨命終時、搬動臥處、更換衣服、實是增其痛苦、促其速死。孝子仁人、何忍出此。若謂死於臥床、後人臥之不吉、則是以寇仇視其親矣。若謂衣冠不整、為鬼將藍縷裸裎。果如所言、則何不將食物塞滿其腹、免彼為餓鬼乎。臭皮囊且無用、況衣物哉。氣絕之後、亦當任其側臥、不必矯正。(任他臨終時,或坐或臥、或側或仰、或直或曲、均當聽其自然、不可移動。)因此時仍有知覺、略一觸動、便生瞋恚。一生瞋恚,將墮入毒蛇猛獸道中。須待週身冷透、神識完全脫離、用熱手巾搭肋膝等處、即可轉軟更衣。

 

佛化兒童讀本

 

孝親:

 

身體髮膚。受之父母。父母與我。實為一體。我愛自身。應孝父母。能不辱身。便是榮親。

 

友愛:

 

兄弟姊妹。手足骨肉。痛癢相關。休戚與共。兄愛弟敬。和和睦睦。相推相愛。家庭之福。

 

敬師:

 

師嚴道尊。人倫表率。道德學問。是效是則。養我蒙正。教我嘉謨。不敬其師。何能受益。

 

擇友:

 

近朱者赤。近墨者黑。朋友相處。有損有益。益者近之。損者遠之。勸善規過。端賴乎茲。

 

布衣:

 

衣取遮體。兼以禦寒。大布之衣。惜福養廉。莫羨綢緞。錦繡華美。折了福壽。自暴自棄。

 

蔬食:

 

蔬食衛生。肉食傷生。殺時恨心。其毒非輕。勿貪喫肉。喫了須還。還的時候。真箇可憐。

 

惜字:

 

字為至寶。遠勝金珠。人由字智。否則愚癡。世若無字。一事莫成。人與禽獸。所異唯名。

 

惜穀:

 

田中五穀。以養人民。愛惜五穀。即是善心。修善者存。不善者亡。惜穀獲福。殄穀遭殃。

 

惜陰:

 

七十古稀。彈指即過。過則已無。何敢懈惰。努力勤學。立德立業。自利利他。為世作則。

 

仗義:

 

一舉一動。唯義是取。義之所在。無往不利。小人見利。即忘其義。雖得小利。究竟喫虧。

 

清廉:

 

人生福澤。前世所修。非義而取。是食毒物。清而不汙。廉而不貪。世所崇敬。榮無知焉。

 

知恥:

 

恥之一字。其利無窮。有與聖近。無與獸同。慚恥之服。無得暫卸。我佛訓誨。莊嚴第一。

 

盡忠:

 

一秉真誠。不被妄侵。事親接物。了無二心。祇期盡分。不計人知。如是之人。堪為世儀。

 

守信:

 

守信之人。言不妄發。說到做到。不矜不伐。無信之人。事事皆假。人所厭棄。不如牛馬。

 

仁慈:

 

仁愛慈悲。心之生機。此心愈真。福澤愈深。若無此心。勢必殘刻。縱有宿福。折盡受厄。

 

不殺生:

 

凡屬動物。皆有知覺。貪生怕死。唯命是惜。若戲頑殺。及殺而食。現生後世。決定報復。

 

不偷竊:

 

凡有主物。不可偷取。偷小喪品。偷大招禍。偷人之物。折己之福。欲得便宜。反喫大虧。

 

不邪婬:

 

婬欲為害。傷身喪志。雖屬夫妻。亦當節制。若是邪婬。更非所宜。古今志士。無一犯之。

 

不說謊:

 

言為行表。是本心術。心既不真。行何能正。望爾後生。切勿妄語。口是心非。終無結局。

 

不喫煙:

 

煙俱勿喫。以傷衛生。口氣常臭。熏天熏人。鴉片香煙。其毒極烈。花錢買害。癡人可憐。

 

不飲酒:

 

酒是狂藥。飲必亂性。醉則反常。越禮犯分。最好勿喫。免致大喝。聰明智慧。常保清白。

 

不賭博:

 

賭錢博奕。喪志失時。專心於此。正事棄遺。有限光陰。送之兒嬉。破家蕩產。罪無了期。

 

不奢侈:

 

奢侈誇富。買禍買賤。君子下看。盜賊來劫。布衣蔬食。聖賢儀式。現生後世。人各取則。

 

不傲慢:

 

傲慢輕人。實自呈短。明人知伊。學養俱罕。縱到聖位。猶不輕人。絕無凡聖。念存於心。

 

不嫉妒:

 

人有才德。我當讚歎。彼於社會。必有貢獻。若生嫉妒。是謂愚癡。業報奪汝。宿世慧思。

 

不偏見:

 

人有小智。未聞大道。每執己見。以為最妙。坐井觀天。所見者小。若登高山。前見自了。

 

不遷怒:

 

有富貴人。氣量或小。每因拂意。忿怒牢騷。遷怒無益。自他煩惱。海涵寬恕。是無價寶。

 

不恥問:

 

能問不能。多問於寡。冀人從己。故先自下。若是無知。尤當問人。博學審問。造詣方真。

 

花別漫宿掀列祈欣板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zhoutongyong 的頭像
    zhoutongyong

    謝謝你的來訪

    zhoutongy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